除了英国,在奥地利、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波兰、俄国、西班牙和美国都建设了
“怎样才能使乡村比城市对普通人更着迷;保证普通男女在乡村能享有与大城市相等的,且不说更多的,社交和前途呢?”
比如以一位出生于伦敦城福尔街(Fore Street)62号的普通速记员,他也在思考怎么样通过规划改变大城市里的社会弊病和贫富差距,他想用实例示范来唤醒这个麻木的世界,建造一座劳动人民的幸福之城。
霍华德超越了城乡对立思想的禁锢,对未来的城乡结构做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在拜金主义、权钱交易左右城市发展的时代,他的主张难以实现并不奇怪。
“霍华德把乡村和城市的改进作为一个统一的问题来处理,大大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是一位比我们的许多同代人更高明的社会衰退问题诊断家。”
《明日的田园城市》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的弊端,倡导的是一次重大的社会改革。
城市这个有机体和人一样,真正的风貌在于内在素质的反映,浓妆艳抹于事无补,只能进一步揭示自身的内心世界。有咋样的社会,就有咋样的城市。要创造什么样的社会,就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
霍华德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来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逐步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
现在看,这个一百多年前的主张似乎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幻想的色彩太浓。然而,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的意义还远不止于城市规划行业本身。所有关心社会前途的人,都可能会从中得到启迪。
这种繁荣和进步有着昂贵代价:乡村的停滞、落后,和城市生活过度的两极分化、过度的浪费资源和愈来愈脱离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种代价不仅抑制了乡村的发展,也抑制了城市的发展,社会的固有潜力未能充分的发挥,必须探求新的城乡结构形态。
霍华德倡导的是一种社会改革思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1919年田园城市和城市规划协会与霍华德协商,对田园城市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
“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
尽管这个定义回避了社会改革,但是至少它与人们通常理解的“花园城市”并不相干。
但是,对于霍华德来说,“田园城市”并不是他的奋斗目标,而只是实现他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城市”———的一个局部试验和示范。
在东方有老庄哲学的“无为”、儒家的“民本”,在西方有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本主义”、资产阶级的“民主”、以《乌托邦》为先驱的空想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霍华德走的是另一条路,他的《明日的田园城市》吹响了人民城市的号角。这号角声始终在整个世界回荡。它提醒我们别陶醉于当前城市的亮丽外表而不求进取。以贪婪为动力,不关心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城市,不可能真正促进社会的繁荣。
城市磁铁和乡村磁铁都不能全面反映大自然的用心和意图。人类社会和自然美景本应兼而有之。两块磁铁必须合而为一。正如男人和女人互通才智一样,城市和乡村亦应如此。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标志——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人与人之间广泛交往、互助合作的标志,是彼此同情的标志,是科学、艺术、文化、宗教的标志。乡村是上帝爱世人的标志。我们以及我们的一切都来自乡村。我们的肉体赖之以形成,并以之为归宿。我们靠它吃穿,靠它遮风御寒,我们置身于它的怀抱。它的美是艺术、音乐、诗歌的启示。它的力推动着所有的工业机轮。它是健康、财富、知识的源泉。
但是,它那丰富的欢乐与才智还没有展现给人类。这种该诅咒的社会和自然的畸形分隔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构成一个城市—乡村磁铁,以表明在这方面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
看一看《明日的田园城市》走过的曲折历程,还它以本来的面貌,认真阅读它,并真正领悟其生命力之所在,将有利于我们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
埃比尼泽·霍华德(1850—1928),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本书是十七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在城市研究领域内知名度很高、具有世界影响,但又常遭曲解的著作。
全书主要论述了兼具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的田园城市的新型居住形式,并针对当时英国大城市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用逐步实现土地社区所有制、建设田园城市的方法逐步消灭土地私有制,逐步消灭大城市,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的方案;并从经济、社会、行政等方面做了可行性论证。